中国保险学会学术年会入选文集(2011)
河南省入选论文之二
商业保险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中的作用初探
郑州大学商学院 雷茜茜
河南省保险学会 牛新中
商业保险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中的作用初探
一、问题的提出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已成为政府、社会、相关部门密切关注的问题。尽管在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都在积极采取措施,如放宽准入条件、降低贷款门槛、允许灵活的担保方式、给予税收优惠等,但中小企业的风险系数并未降低,中小企业“与生俱来”的高风险和生产经营中的风险存在并未得到改善,换句话说,它抵御风险的能力仍然有限。因此,我们还需从一些积极的措施入手,即: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增加信用等级、提高信息交流水平、降低道德风险等。其中最关键的问题还在于风险的解决,风险就是这个问题的万有引力,它牵动着各个利益团体的神经。要解决风险问题,必需从认识风险、管理风险、控制风险、转嫁风险入手。现实条件下,转嫁风险的有效途径就是“对症下药”购买保险。如果保险措施到位,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优势,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种保险服务,给中小企业上“保险”,降低中小企业的风险系数,进而才有可能使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二、中小企业风险分析
资本市场是一个虚拟市场,是为了便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而人为产生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属于我们这个社会真正的高端市场。其功用就是调配实体经济中的资源。然而,问题因此而出——我们这个社会所从事的基本活动就是进行资源的扩张和资源的分配,资本市场的出现虽然提高了我们进行资源扩张的效率,但却不能充分保证资源的合理分配,而问题就出在后者。如果仅仅提高了效率,却不能合理地分配资源,资本市场是不能顺利运行的。另一方面,虚拟经济最终还是由实体经济决定。实体经济的运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各种经济活动都存在着风险,这就使得虚拟经济也存在着巨大风险。同时,我们这个社会是有缺陷的信用社会,个体都存在着进行不信用举动的冲动,这更加剧了资本市场所存在的风险程度。简言之,风险既来自资本的来源地资本市场,也来自中小企业自身。要管控风险必须从这两方面着手,即降低来自资本市场的风险,提高中小企业自身的信用水平。笔者认为,中小企业的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经营风险
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底子薄、技术落后、人员素质低、抗风险能力较差等原因,致使其经营很不稳定,难以抵挡市场上的大风大浪,往往一个小的风浪就会使其“翻船”,甚至会大伤元气、一蹶不振。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而世界500强企业的平均寿命是40—50年,其经营的风险可见一斑。同时,由于进入壁垒、资金规模等原因,大多数中小企业从事的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进入壁垒低、进出容易,这种行业特性决定了其竞争是极其激烈的,稍有落后就会导致出局,这也加大了企业经营的风险性。另外,中小企业往往缺乏核心竞争力和科研实力,仅靠少数科研成果和个别核心技术人员支撑,一旦这些成果被同类企业掌握或者核心技术人员出走,企业就会成为一个空壳,失去继续前行的动力,无以为继。它们普遍存在的产品质量不过关、产品技术含量低、环保不达标等现象,也造成了企业产品缺乏竞争力,市场占有率低。而企业往往又缺乏创新和开拓市场的动力。这是因为,一方面,一些中小企业本来就是某些大型企业的附属企业,靠长期为大型企业生产某些配套的单一产品,技术由大企业提供,他们只负责生产环节,由此形成了惰性。另一方面,企业自身创新动力不足,缺乏危机感和发展欲,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系比较松散,相互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也不畅通。再者,一些企业经营者急功近利,不愿用盈利来增加软硬件投入,使企业维持现状或“带病”运行。
2.管理风险
首先,中小企业决策制度不健全,有的甚至形同虚设。企业的管理层缺乏科学决策能力,企业也缺乏良好的决策机制,生产经营往往由企业主说了算,不进行可行性分析,极易使企业陷入困境。其次,缺乏长远规划,企业没有长期的经营战略思想,缺乏对当前形势的准确把握,容易一味追求扩张的规模和速度,从而导致经营不稳定。再次,中小企业内控制度不完善,大多都没有建立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现代化管理制度推行缓慢,有些还存在内部管理混乱、产权不明晰等问题,使企业发展受阻。另外,部分企业舍不得安全投入,安全制度存在漏洞,防灾防损设施不足,风险隐患较大,导致火灾、爆炸等意外事故频频发生。
3.财务风险
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大多存在以下问题:财务制度不健全,缺乏严密的资金使用计划和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内部资金调度能力弱;财务信息不标准、不科学,很少经过专业部门审计,有的甚至没有一本完整的账簿;有的企业为了偷税漏税和应付有关部门检查,编制虚假报表,使财务信息严重失真;不重视吸收外源融资,容易将营运资金盲目用于固定资产投资;重视利润而忽视对现金流量的管理,消费过高而积累较少,随意性较强;这些都加大了银行对其信用评估和贷前检查、贷后监督的难度,从而影响对其授信。经调查,中小企业50%以上都存在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问题,60%以下的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在3B或3B以下,而一般银行授信的企业的信用等级都在3A以上。
此外,企业可能因为抵押资产估值不符合银行标准而产生财务风险。抵押资产是银行贷款的第二还款来源,银行出于谨慎经营的角度考虑,一般在贷款之前会要求企业提供相应的抵押或担保。土地、机器设备、房地产等固定资产的所有权或使用权是银行偏好的抵押品。但一些中小企业由于底子薄、资金少、厂房设备等固定资产不足以作为贷款抵押品。有些高科技、高风险的中小企业,其专利、技术、商标等无形资金产所占的比重很大,而可以作为抵押的固定资产占比很小。
4.道德风险
一些中小企业不注重自身的信誉,对履行还款义务重视不够,导致某些银行信贷人员戏称他们在中小企业面前是“站着放贷、跪着收息”。个别企业的逃废债现象致使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上升,导致中小企业整体信誉受损,导致银行对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失去信心,贷款条件越来越高、审批程序越来越复杂,交易成本越来越高。而中小企业参加信用评级的意愿不强,整体参与比例不高。对自身的信用建设强度不够,加剧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不信任程度。
正是以上这些风险的客观存在,加之中小企业在风险识别、风险管理、风险转移等方面认识不到位、使其抵御风险的能力更是被大大弱化。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消极影响并形成不良循环——一是融资条件差。由于先天条件不足,自身底子薄,资金需求大,生产经营过程风险系数高而一时又难以改变,所以往往通不过审查,难以融到所需资金;二是工作缺乏信心。由于内部原因,其在扩大规模,加快发展速度,提高管理决策水平方面决心不足,特别是改善生产经营条件、加大风险防范方面“囊中羞涩”;三是信用评级偏低。无论是银行还是社会上的咨询评估机构,按照特定的条件来衡量,大多数中小企业所获得的信用评级都不高,这方面,既有中小企业先天不足的原因,也有与大中型企业对比的相对条件较差和社会偏见问题。因此,金融机构从贷款风险和效益考虑,对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抵御风险能力以及还款实力不放心是自然的。
三、风险管控的客观需求
解决融资难问题,中小企业需要从其内外两个方面着手。对内,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制度,提高自身的生产管理水平以及风险管控能力,使企业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能够得到有效保障;对外,中小企业需要信守经营承诺,严格履行合约,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从而为自身打造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这是一种无形的信用资产。而对内的工作是中小企业最应着重做的。
要降低来自资本市场的风险,需要各相关市场主体联合行动,单靠任何一个参与主体都不能有效防控。在资本市场中,中小企业作为融资主体是最需要联合其他相关市场主体来管控风险,否则他很难获得自己需要的资本。那么,需要联合哪些市场主体呢?笔者认为,防控风险离不开保险公司的参与,而且,保险公司应该是最活跃的一方,这是由其性质决定的。保险公司拥有管控风险的技术实力,也是保险服务的提供者,又是资本提供者之一,为实现自身收益最大化,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保险公司需要积极向中小企业输出风险管控的技术,开发适合的保险产品为中小企业和银行等资本提供方提供保险服务。同时,保险公司也应利用自身所拥有的资本加入资本提供者的行列中来。另外,作为资本提供者的银行等金融机构也是需要进行联合行动的一方,否则也不能充分发现市场盲点,进行有效投资,实现自身收益最大化。只有这三方联合起来,才能有效防控市场风险。
四、商业保险在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中的积极作用
中小企业在生产经营、企业管理、资金调配和运用的过程中,由于经验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而在自身难以消化的情况下,如何将这些风险转嫁出去成为问题的关键。而专门经营风险的保险公司使其成为其最佳的风险依赖对象。所以,在整个环节中,保险公司完全可以渗透其中,为中小企业、金融机构等提供相关保险业务,降低其风险系数,将保险的功能覆盖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使风险降低到一定水平。即:收益预期>固定成本+风险成本预期时,实现各方的相关交易。而保险产品的价格能否被购买方的成本控制所接受,保险产品的针对性能否满足购买方的风险转嫁需求,保险公司的服务水准能否达到中小企业享受保险消费的基本要求,就显得十分重要。
1、风险评估和风险管控技术系统与服务
保险公司作为专门从事风险管理的企业,在其经营以各种风险保障为目的的销售及服务过程中,既拥有丰富的风险管理、控制等方面的技术与经验,又可以提供多款不同标的、不同保障的保险产品。在现代保险业发展的进程中,很多技术和产品已趋于成熟。保险公司完全可以为中小企业设计相关的风险管控技术系统,降低中小企业经营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风险,针对不同的行业和企业设计不同的风险评估报告和保险建议书,以满足他们的需要。事实上,中小企业很需要这方面的技术系统与服务。通过降低自身风险,可以大大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为其在资本市场上融资提供有力支持。
2、现有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风险保障的产品
在目前的保险市场上,保险公司可以提供的较为成熟的保险产品与服务主要有以下几种:
1)融资手续办理时的保险:抵押物财产保险、担保方的保证保险、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等;
2)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保险:企业财产保险、机动车辆保险、货物运输保险、出口信用保险、国内贸易短期和中长期信用保险、建筑安装工程保险、产品质量保证保险等;
3)和生产经营相关的保险:团体人身意外伤害保险、雇主责任保险、公众责任保险、养老保险、年金保险等;
4)特殊需求条件下的保险:危险品货物运输保险、计算机保险、物流责任保险和物流货物保险、雇员忠诚担保保险等。
中小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风险特点,通过选择性购买以上保险产品,提高风险管理水平,转嫁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风险,降低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水平,提高其信用等级。同时,保险公司可以通过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实现相关信息的共享,提高资本市场信息流通水平,为中小企业融资助力。
3、适应中小企业需求,创新保险产品。
众所周知,保险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产物,是无形商品,它的存在与发展必须同经济发展水平和需要相适应。特别是中小企业,随着科技进步和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应用,新的风险源不断产生,一些原来不被人们认识的风险也“冒”了出来。客观上产生了新的保险需求。保险产品作为日常消费品,一方面,它必须满足广大保险消费者的普通消费和现实需要,另一方面,还要满足他们中的个性消费并着眼未来为他们提供新的风险保障产品和服务。所以,各保险公司要从实际出发,创新思维,创新产品、创新服务,不断完善和改造老产品,开发新产品,以满足广大中小企业日益增长的保险新需求。一方面在原有基础上对老产品进行改造,使之适应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如财产一切险、产品责任险、利润损失险、营业中断保险、机器设备损坏保险、雇员忠诚担保保险等;另一方面针对中小企业特点,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研制开发新险种,如产品研发责任保险、新产品试制保险、商业信贷履约保证保险、企业法人代表责任保险、企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停工损失保险、产品异地销售的财产保险、结算过程的货款逾期保险等。
4、中小企业作为保险公司的准客户或客户,由于自身原因,相对于其它团体客户风险较大,同等保险产品、保险责任下发生风险的概率较高,从严格意义上讲,其承保条件往往略显不足,也有部分保险公司“挑肥拣瘦”而惜保或拒保。所以,各保险公司要从服务入手,打好中小企业这张“保险牌”,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务,如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检查评估方案,配合有关部门对中小企业进行承保前的例行检查和专门检查,帮助中小企业排除隐患,提高防灾防损能力,改善承保条件。建立保险专管员制度,由熟悉中小企业经营、业务娴熟的业务员担任,尽量做到风险评估、投保建议、承保、防灾防损、理赔等“一条龙”服务。利用保险公司联系面广的特点,与银行、投资公司、担保公司、中小企业管理局等部门一起,在相关手续办理上为之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为中小企业建立保险档案,实施跟踪服务,对信用好,投保条件不断改善的老客户,可以适当放宽投保条件等。
让更多的中小企业参加保险,既可以大大提高中小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使其生产经营活动顺利有效开展,提高其运营效率,减少其损失,为社会稳定起到积极作用;又可以通过提高中小企业风险管控能力,提高其信用水平,使其符合保险公司承保条件及银行授信条件,并且通过与保险公司的合作,可以大大改善其融资条件,提高其融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提高金融机构的运营效率与水平,使资本市场更有效率,进而加快整体经济的发展。
保险公司作为向中小企业提供保险产品和保险服务的经营者,肩负的责任可谓重大。在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的问题面前,在中小企业投保率低、风险保障不足的情况下,有许多工作要做。一是摈弃对中小企业的偏见,在承保时不能厚此薄彼,要将中小企业与其它企业一视同仁,并“对症下药”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改善条件,使之成为保险公司的客户。二是探求与商业银行的合作,对银保双方合作模式、业务流程、风险控制等均进行全面的优化和设计、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和保险需求,。 三是积极探索与保险公司,担保公司, 各类金融机构等第三方合作平台的合作,组合各方的资金优势,风险控制优势和信用优势,共同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小企业的风险、保险、融资、发展等问题是一个中长期的综合问题。中小企业在现实环境下应积极转换角度进行思考,从自身出发,充分进行市场分析,算好收益成本账,不要简单地理解融资和保险问题,要克服依赖性,不断增强内生动力,提升在资本市场中的地位与作用,改变现实的格局。只有中小企业、保险公司、银行三者积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加强信息交流与合作,才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也才能实现各自收益最大化。同时,我们应当看到,政府也在积极改善,保险《国十条》的推出,可以大大提高全社会,尤其中小企业的保险意识,使之能够加快思想解放的步伐,有利于各方合作的逐步展开。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全面落实支持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加强和改善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在这方面,政府部门是主导者,各级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是执行者,中小企业是需求者和受益者。因此,保险公司要按照“转方式、调结构、防风险、促发展”的总体要求,积极承担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社会责任,努力扩大保险的覆盖面,助推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